眼科复试名词解释
眼科学基础角膜缘:是角膜与巩膜的移行区,宽约1mm,角膜镶嵌在巩膜而逐渐过度到巩膜组织内。与Schlemm管、小梁网等前房角结构及内眼手术切口有密切关系。
前房角×5:位于周边角膜与虹膜根部的连接处。在其内可见到如下结构:Schwalbe线、小梁网和Schlemm管、巩膜突、睫状带和虹膜根部。
黄斑中心凹:黄斑中心凹是人眼视觉最敏锐的地方。
视盘×3:距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约1.5mmX1.75mm大小,境界清楚的橙红色圆形盘状结构,称视乳头,又称视盘。
房水:为眼内透明液体,充满前房和后房。由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分泌。
前房×2:指角膜后面与虹膜和瞳孔区晶状体前面之间的眼球内腔,容积约0.2ml。
结膜囊:当睑裂闭合时,睑结膜、球结膜、结膜穹窿三部分形成的一个以睑裂为开口的囊状间隙。
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两部分。
泪道:是泪液的排出通道,包括上下睑的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
视路×7:指视觉信息从视网膜光感受器开始对大脑枕叶视中枢的传导径路,在临床上指从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到枕叶视中枢的神经传导路径。
泪膜:为覆盖在角膜、结膜表面的一层保护层,由外至内由脂质层、水液层、粘蛋白层构成,润滑眼球表面,湿润并保护角、结膜上皮,向角膜提供必须的营养物质。
瞳孔光反射:为光线照射一侧眼时,引起两侧瞳孔缩小的反射。
直接对光反射:光线照射一侧眼时,引起光照侧的瞳孔缩小,称为瞳孔直接光反射。
间接对光反射×2:光线照射一侧眼时,引起光照侧对侧的瞳孔缩小,称为瞳孔间接对光反射。
眼科检查视野:视野是指眼向前方固视时所见的空间范围,相对于视力的中心视锐度而言,它反映了周边视力。据注视点30°以内的范围称为中心视野,30°以外的范围为周边视野。
眼睑病睑板腺囊肿(霰粒肿)×5:是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以往称霰粒肿。它由纤维结缔组织包囊,囊内含有睑板腺分泌物及包括巨细胞在内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睑外翻×4:睑缘向外翻转离开眼球常合并睑裂闭合不全。
眼睑闭合不全(兔眼)×3:指上下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导致部分眼球暴露。
睑腺炎(麦粒肿)×2:化脓性细菌侵入眼睑腺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炎症,又称麦粒肿。
眼表疾病干眼症×8: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损害为特征的多种病症的总称。
结膜病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导致盲的主要疾病之一。
翼状胬肉×7:是一种向角膜表面生长的与结膜相连的纤维血管样组织,常发生于鼻侧的睑裂区。
角膜病角膜云翳:角膜炎时,若浅层的瘢痕性混浊薄如云雾状,通过混浊部分仍能看清虹膜纹理,称为角膜云翳。
角膜白斑:角膜溃疡区上皮愈合,前弹力层和基质层的缺损处由瘢痕组织填充,如瘢痕厚而呈瓷白色的混浊,不能透见虹膜者称为角膜白斑。
粘连性角膜白斑:角膜炎愈合期,如果角膜瘢痕组织中嵌有虹膜组织,便形成粘连性角膜白斑。
角膜葡萄肿×4:在高眼压作用下,混杂有红魔组只的角膜瘢痕碰触形成紫黑色隆起。
先天性大角膜:是一种角膜直径较正常大而眼压、眼底和视功能在正常范围的先天性发育异常。
晶状体病白内障×2: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者颜色改变所导致的光学质量下降的退行性改变。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即老年性白内障,是在中老年开始发生的晶状体混浊,随着年龄增加,其患病率明显增高、分为皮质性、核性、后囊膜下性三类。
并发性白内障(口腔):指眼内疾病,如眼部炎症或退行性病变,使晶状体营养或代谢障碍,导致混浊。
后囊膜混浊PCO×3:白内障术后,残留的皮质或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混浊。
后发性白内障×7:指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残留的皮质或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混浊。
Morgagnian白内障(核下沉)×2:棕黄色晶状体核沉于囊袋下方,可随体位变化而移动,称为~。
晶体溶解性青光眼:过熟期白内障囊膜变性,通透性增加或出现细小的破裂,导致液化的皮质容易渗漏到晶状体囊膜外,长期存在于房水中的晶状体皮质可沉积于前房角,也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堵塞前房角而引起~。
青光眼青光眼×10: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它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
眼压×8:眼压是眼球内容物作用于眼球内壁的压力。我国人正常眼压值在10-20mmHg之间。双眼眼压差别不应大于5mmHg;24小时眼压波动不应大于8mmHg。
高眼压症×2:临床上,部分人眼压虽以超越统计学正常上限,但长期随访并不出现视神经、视野损害、房角开放。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继发于广泛性视网膜缺血之后的难治性青光眼,其临床特点是在原发性眼病基础上虹膜出现新生血管,疾病前期由于纤维血管膜封闭了房水外流通道,后期纤维血管膜收缩牵拉,使房角关闭,引起眼压升高和剧烈疼痛。
青光眼斑×5: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后,瞳孔区的晶状体前囊下可出现灰白色斑点状、粥斑样混浊。
杯盘比: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约1.5mm*1.75mm境界清楚,橙红色的圆盘状结构,称为视盘。其中央有一小凹陷区,称视杯。两者的比值反应视神经的受损程度。
葡萄膜疾病角膜后沉着物×2:炎症细胞渗出物及脱失的色素等随房水对流,由于循环时温差的关系,靠近虹膜侧房水流动向上,靠近角膜侧房水流动向下,炎症细胞等可沉着于角膜后壁,形成尖端向角膜中心的三角形排列,称为角膜后沉着物。
前房闪辉×2:血房水屏障功能破坏,蛋白进入房水所造成的裂隙灯检查时表现为白色的光束。
瞳孔闭锁×6:炎症时因睫状肌痉挛和瞳孔括约肌的持续性收缩,可引起瞳孔缩小,虹膜发生°粘连。
瞳孔膜闭:葡萄膜炎时,如纤维膜覆盖整个瞳孔区,称为~。
交感性眼炎×7:是指发生与一眼穿通伤或内眼术后的双侧肉芽肿性葡萄膜炎,受伤眼被称为诱发眼,另一眼称为交感眼
视网膜病硬性渗出×2:血浆内的脂质或脂蛋白从视网膜血管渗出,沉积在视网膜内,呈黄色颗粒或斑块状
棉绒斑×2:视网膜软性渗出,呈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边界不清的棉絮状灰白色斑片。
视网膜脱离×3: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3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生在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上。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神经上皮视网膜下,形成视网膜脱离。
白瞳症×3:瞳孔区失去了正常的黑色而呈现白色的病态。患者不能注视目标或不能追随物体运动,严重影响其视力发育。常见于严重的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母细胞瘤,眼内炎症性疾病等。
樱桃红斑×6:因眼底动脉血运中断,视网膜后极部出现弥漫性灰白色水肿,眼底黄斑中心凹处,在周围灰白色水肿区的陪衬下,呈现醒目的“樱桃红斑”。
屈光不正集合×2:产生调节的同时会引起双眼内转,该现象称为集合。
正视:眼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聚焦。
近视×5: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而模糊成像。
散光:由于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后不能形成焦点的屈光状态。
屈光参差×4:双眼屈光度数不等者称为屈光参差,当双眼屈光差异超过1.00D者,在双眼矫正或非矫正状态下有可能会出现问题。
老视×3:随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的功能逐渐减低,从而引起眼的调节功能下降。由于年龄增长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称为老视。
屈光介质×2(口腔):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三种透明物质,是光线进入眼内到达视网膜的通路。
斜视与弱视斜视×5:是指任何一眼视轴偏离的临床现象,可因双眼单视异常或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异常引起。
弱视×7: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复视×2(口腔):眼位偏斜时,所注视物体的像落在注视眼的黄斑区,同时落在非注视眼
(偏斜眼)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上,此时如不能融合为单像,称为复视。
眼眶疾病甲状腺相关眼病TAO×3:伴有或迟发出现的丘脑-垂体-甲状腺内分泌轴功能异常,同时表现出眼部疾病。表现为眼睑退缩,迟落;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复视;视力减退、暴露性角膜炎。
眼外伤铁质沉着症×3:铁质异物存留数日至数月会产生铁沉着症,由异物周围扩散和传播到眼内各组织,呈现棕黄色的细微颗粒样沉着。
电光性眼炎:电焊、高原、雪地及水面反光可造成眼部紫外线损伤,称为电光性眼炎或雪盲。
角膜血染:角膜内皮损害、高眼压和出血多时会引起角膜血染,角膜基质呈棕黄色,中央呈盘状混浊,以后渐变为黄白色,往往在1年内才缓慢消退。严重者,角膜无法恢复透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33.net/ssjzxs/6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