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性内斜视
调节性内斜视常伴有高度远视、AC/A高,或者两者皆而有之。调节性内斜视是引起儿童斜视的一种常见类型,多发生于2~3岁,有典型性。有报道调节性内斜视最早可发生于6个月的婴儿,最迟者可发生于7岁。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能取得较好的双眼视功能。调节性内斜视可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高度远视是引起内斜视的原因,由过多的调节引起过多的集合而造成,屈光矫正后能消除过多的调节从而消除内斜视。
(2)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发病年龄与屈光状态同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散瞳或戴镜后斜视度数可以减少,但不能完全矫正。单眼斜视也可合并弱视。眼球运动无明显受限。(3)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AC/A高是引起内斜视的原因。远视可能存在但度数多不高。典型的病例可用正附加镜来减轻视近时的内斜视。(4)混合型调节性内斜视:为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与高AC/A型调节性内斜视合并存在的病例。
症状
(1)内斜视发生前看到患者揉眼和(或)眯眼睛。(2)父母可能会告知在发热后出现内斜视。发热和调节型内斜视关系并未明确,可能是由于高热导致肌肉紧张所致。
体征典型的调节性内斜视常伴有单侧性内斜视,视近的斜视量大于视远的量。
1.斜视量在测量的过程中由于调节的变化内斜视量波动于10~45。
2.频率一开始多为间歇性的,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变成恒定性的。
3.屈光不正及AC/A屈光性与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的屈光不正及AC/A多不同。屈光参差多见,且斜视眼往往伴有更高的远视度数。
4.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远视度数一般在+2.00~+6.00D,AC/A正常。
5.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远视度数正常至中度量,平均+2.25D。AC/A高(大于5/1)。
6.感觉适应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斜视是恒定性的,则会出现抑制及异常视网膜对应。
7.弱视间歇性的内斜视一般很少会引起弱视,但是如果伴随屈光参差就会发生弱视。
鉴别诊断
1.先天性内斜视远视矫正后斜视不能消失或者明显减少。2.发散不足内斜视为非共同性,患眼多伴有发散不足。眼球运动试验能确定正前方内斜位,向患眼侧注视时偏斜角更大,建议神经专科检查。3.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
共转时患眼外展不足,并伴有眼球后退及患眼睑裂变小。
治疗与处理
适当的远视处方可抵消斜视。可先用光学手段矫正斜视,然后再考虑戴镜的视力。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充分的睫状肌麻痹后全矫戴镜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消除视近及视远时的内斜视。开具处方前,必须通过遮盖试验确认已消除斜视。
(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充分的睫状肌麻痹后全矫处方并持续戴镜非常重要。这种矫正可消除视远时的内斜视。视近时遮盖试验会发现残余内斜视,可通过正附加镜片来矫正。临床上可开具双光镜片处方(一般超过+2.50D)。开出处方前,须行遮盖试验确保视近或视远时均已消除斜视。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33.net/xsrhjz/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