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问.何为共转性内斜视?它分为哪几种?如何诊断?
共转性内斜视又称共同性内斜视,指眼肌本身及神经支配均无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眼位向鼻侧偏斜者。是斜视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且多在婴幼儿期发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治可导致患眼弱视、注视异常、异常视网膜对应等,严重影响患儿的双眼单视功能。故早期发现并及时诊治对患儿视力保护有重要意义。
共转性内斜视的致病原因较多。因对各种类型的内斜视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十分明了,临床上分类方法较多。综合其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交替性内斜视、调节性内斜视和非调节性内斜视等。
交替性内斜视指双眼均可作为注视眼,一眼注视目标时,另一眼呈内斜位,遮盖注视眼后则改为另一眼注视。患者一般无明显屈光不正,双眼视力相近。共转性内斜视的发病多因婴儿期突然发生外直肌麻痹出现内斜视,日久麻痹肌功能逐渐恢复转化为共转性内斜视。
临床上符合以下标准即可诊断为交替性内斜视:①出生早期发病且内斜角度超过25度。②双眼视力良好或相近,可交替使用双眼作为注视眼。③同视机检查无双眼单视且出现双眼黄斑交替抑制。除以上条件外,部分交替性内斜视患者可伴有双眼外转轻度受限或内转时眼位向上倾斜的现象。
调节性内斜视指斜视度数随所用调节力多少而改变的内斜视患者。临床表现为内斜度数在视近时显著增加,视远时则明显减少。多见于双眼中度远视的患儿。调节作用是指双眼在注视近距离目标时,睫状肌收缩使晶状体凸度增加,以使近处目标聚焦在视网膜上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双眼在由向远处目标平行注视移向近距离目标时,为了使注视目标在双眼黄斑中心凹成像,双眼亦做相应集合使视线在近处目标相交,这种在注视近距离目标时的双眼内聚称辐辏或集合作用。调节和辐辏是相互依存的一种非条件反射,但这种反射必须在出生后睫状肌发育完善后方能发挥功能。
临床上把调节性辐辏的调节力与其所诱发的调节性辐辏的棱镜片度数的比率称调节性辐辏与调节比率,简称AC/A。正常值平均为3:1至5:1,即1.00D调节力引起3-5△辐辏。中度远视患者,因其在注视近处目标时不仅要和常人一样进行调节,还要弥补因远视所造成的屈光度差额,故需要进行过量的调节才能看清近处目标。过量的调节合并过量的辐辏使患者在注视近距离目标时双眼过度内聚产生内斜视。但在注视远处目标时因调节减弱则内斜程度相应减轻。
另外,调节性内斜视还可出现于双眼无远视但AC/A比率增高的患者。因其AC/A比率增高,视近时的调节作用引起超过正常程度辐辏力致双眼内斜,表现为视近时内斜,视远时内斜消失。内斜视患者如符合以下条件即可诊断为调节性内斜视:①在幼儿期发病,视近时度数显著增加,常伴中度远视。②内斜角度大,常超过25度,在矫正屈光不正后内斜视消失。如果患者在矫正屈光不正后内斜视度数显著变小或视远时内斜消失,视近仍有内斜者,则称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非调节性内斜视指内斜视的形成与调节作用无关,常见的有单眼性非调节性内斜视和精神紧张性非调节性内斜视。单眼性非调节性内斜视的发生多因出生后一眼黄斑部病变使该眼视力下降,由于患眼视物不清使双眼融像干扰。为排除融像干扰,机体逐渐迫使患眼进入内斜位,内斜眼多伴有视觉抑制及弱视。如果内斜视患者表现为一眼固定性内斜视,同视机检查内斜眼有视觉抑制或弱视。
检查内斜眼发现陈旧性黄斑部病变可诊断为单眼非调节性内斜视。神经紧张性非调节性内斜视多发于神经质儿童,在突然受到惊吓或轻微外伤后使原有融合功能失调而诱发内斜视。如果患儿在受到惊吓后,突然发生内斜视且斜度较大,视远视近斜度相等,矫正屈光不正后斜度无明显变化,但在全麻下斜视消失者即可诊断为神经紧张性非调节性内斜视。另外,非调节性内斜视还包括一些特殊类型,如先天性近视性内斜视、机械性内斜视等。
第问.小儿得了共转性内斜视怎么办?
福盛康|眼视光
一家专注视光教育与仪器研发的企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33.net/xsrhjz/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