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斜视矫正 >> 斜视如何矫正 >> 正文 >> 正文

超声引导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

来源:斜视矫正 时间:2021-10-2

编译

医院手术麻醉科柴彬

指导

医院手术麻醉科马保新

功能解剖

在肋锁间隙水平,臂丛的干逐渐移行为束,在此位置,臂丛的三束均位于腋动脉外侧,位于锁骨下肌和前锯肌之间,再往远端,臂丛的三束彼此分开,仍围绕腋动脉,位于胸大肌深面。

图1▲

肋锁间隙入路臂丛的功能解剖,注意臂丛三束与近端腋动脉的关系

BP:臂丛

AV:腋静脉

AA:腋动脉

Clavicl:锁骨

Subclavius:锁骨下肌

Dltoid:三角肌

cphalicvin:头静脉

Pctoralismajor(cut):胸大肌

Pctoralisminor(cut):胸小肌

横断面解剖和超声视图

在肋锁间隙水平臂丛的三束和腋动脉的位置相对恒定,典型的超声图像表现为腋动脉外侧圆形高回声结构(注释:三束外膜表现为高回声,三束表现为低回声),外侧束最表浅,后束和内侧束分别位于外侧和内侧,三束共同包裹于臂丛的鞘内。

前锯肌深面通常可以看到第二肋高回声结构,腋静脉位于腋动脉内侧、锁骨下肌深面,是一个可压缩的低回声结构。

图2▲

肋锁间隙水平臂丛的超声图像和对应的解剖示意图

AA:腋动脉

AV:腋静脉

MC:内侧束

LC:外侧束

PC:后束

R2:第二肋

Plura:胸膜

Pctoralismajormuscl:胸大肌

Subclaviusmuscl:锁骨下肌

Srratusantriormuscl:前锯肌

基本事实:与外侧锁骨下窝入路相比,肋锁间隙入路臂丛的结构更为表浅,臂丛三束位于胸大肌深面、腋动脉外侧(更为集中)。

感觉与运动阻滞

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肩部以下手术,与其他臂丛阻滞技术一样,上臂内侧的皮肤可能不会被麻醉(该区域由肋间臂神经支配,T2)。

如有需要,可通过上臂内侧、腋窝远端皮下注射局麻药来阻滞上臂内侧皮肤的感觉。

图3▲

肋锁间隙臂丛阻滞麻醉区域的分布(皮区、肌肉、骨骼)体表标志和患者体位

患者体位:仰卧,头略微转向对侧,同侧手臂外展90°(如果可能)。

体表标志:锁骨中点和喙突。

温馨提示:手臂外展有助于臂丛神经成像,手臂外展后可以使相关的解剖结构更表浅。

▲图4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时患者的体位

操作方法

扫描技术:

将超声探头放置在锁骨下窝内侧,紧贴锁骨且与之平行,识别腋动脉。

调整超声探头向头侧倾斜的程度,使超声束垂直于神经和血管。此操作手法将使得位于腋动脉外侧、表浅的臂丛三束成像为三角形的高回声结构,将改善臂丛三束成像。

▲图5

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的超声探头放置位置和超声图像

AA:腋动脉

AV:腋静脉

MC:内侧束

LC:外侧束

PC:后束

R2:第二肋

Plura:胸膜

Pctoralismajormuscl:胸大肌

Subclaviusmuscl:锁骨下肌

Srratusantriormuscl:前锯肌

进针路径和轨迹

采用平面内技术,从外侧向内侧进针,针尖位于臂丛三束之间(最好位于外侧束和后束之间)。

回抽无血,给予1-2ml局麻药水分离,以确定正确的注药间隙。

15-20ml局麻药即可完成阻滞。通常单独阻滞也是可以的:臂丛外侧束(5ml)、臂丛后束和内侧束(10-15ml)。

谨记:理想的扩散是单次注射后局麻药将臂丛三束分开。结缔组织隔膜通常将外侧束与内侧束和后束分隔开,所以,每个间隔需要两次单独注射。

▲图6

超声解剖示意图,采用平面内技术,从外侧向内侧进针,注射后药液在三束之间扩散。

注:另一种方法也是平面内技术,由内侧向外侧进针,靶目标位置是腋动脉和外侧束之间。

我院麻醉科的改良内侧入路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也是采用该入路,改良的原因在于:

外侧入路进针过程中可能会有喙突这个骨性结构阻挡,临床操作实施困难;

其次,超声探头外侧是锁骨下窝凹陷(或胸大肌三角肌间隙),探头加压后导致凹陷更为严重,不利于进针操作;而内侧入路进针则无上述顾虑,但仍要注意不要损伤腋动脉。

▲图7

超声解剖示意图:亦可以采用平面内技术,从内侧向外侧进针,注射位置如图所示

▲图8肋锁间隙臂丛阻滞局麻药选择

小贴士

为了改善超声图像和臂丛三束的可视化效果,对超声探头施加适度压力并倾斜超声探头朝向头侧。

在注射前松开超声探头并开启彩色多普勒,有助于确定头静脉和胸肩峰动脉的位置。

每3-5ml回抽一次,以降低血管内注射的风险。

如果注射压力高(15psi),切勿继续注药。

专家点评

一般我们在寻找肋锁间隙臂丛神经的时候,探头放于锁骨中点下方且平行于锁骨:依次扫查5个连续的切面:锁骨→锁骨下肌→PECS→头静脉→锁骨下入路臂丛三束,锁骨下肌平面是最佳阻滞平面。

医院崔旭蕾教授以前称肋锁间隙臂丛为“改良的锁骨上臂丛”,那时还没有“肋锁间隙臂丛”这个名称;同时崔旭蕾老师指出:

“个人体会肋锁间隙的意义不在于肋和锁,而在于神经再次汇聚(聚集的意义就不说了),此后又逐渐分开。汇聚的部位往往在头静脉汇入腋静脉之前,即锁骨下肌平面,当然也有变异。

肋锁间隙臂丛阻滞从外向内进针,胸膜在内侧,除非阻滞针穿过神经否则不会刺到胸膜,这医院karmakar教授一直认为的肋锁间隙臂丛阻滞非常安全的原因”。

对于臂丛三束间的结缔组织间隔,医院赵达强老师的临床体会是:臂丛三束间的确有间隔,所以,正确的操作针尖务必位于臂丛三束之间,注药后最好能看到局麻药将臂丛三束分开,这样操作临床阻滞不全的发生率会降低一些。

我个人体会,肋锁间隙臂丛的位置相对于经典锁骨下臂丛入路来说,会更表浅一些,所以,只要能找到正确的阻滞平面,操作难度并不是很大,临床容易掌握和普及;

对于部分肥胖、锁骨粗短的患者的肋锁间隙的确不容易成像,一般这种情况下不必强行实施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操作安全第一,可以换一种入路来进行阻滞,医院麻醉科最钟爱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或者采用称为上肢麻醉中“脊麻”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临床实战案例

▲图9案例1

困难气道特征:中心性肥胖,无牙,Mallampati分级:III级,短颈,甲颏距离2指。

锁骨上区术前扫描-锁骨上区空间有限,侧支循环血管扩张。

锁骨下区术前扫描-旁矢状位平面内技术,深部阻滞,组织回声差,成像不佳。

在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阻滞-肋锁间隙入路下成功实施手术。

▲图10案例2

困难气道:中心型肥胖,Mallampati分级:IV级,短颈,水牛背,颈部脂肪瘤,甲颏距离2指,在超声引导肋锁间隙臂丛神经阻滞下实施手术。

图片来源:BhZY,HasanMS.Ultrasound-GuiddCostoclavicularApproachInfraclavicularBrachialPlxusBlockforVascularAccssSurgry[J].ThJournalofVascularAccss,,18(5):57-61.

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33.net/xsrhjz/78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