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国)约翰优普哲博士
翻译:董福慧章瑛
第十五章新生儿婴幼儿与儿童(原文转载)
发生在新生儿、婴幼儿与儿童身上的颅骶椎系统疾病非常特殊。随着新生儿的逐渐成长,构成颅部的软骨、膜性组织及骨骼会经历相当程度的变化与调整。正常情况下,胎儿的头颅是一个内含脑脊髓液的膜性囊,其中的脑脊髓液是这个半封闭系统的内压来源。这样最早的液压系统得以建立,它遵守了所有适用于半封闭液压系统的物理定律。这个膜系统的内脏结构包含大脑、脑垂体、复杂的血管组织、脑室系统及其他很多结构。
胎儿与婴儿颅骨的骨质部分的发育可视为膜系统中的硬质部分。它不仅构成了头部的外观,也形成了功能整合体。随着胎儿逐渐成熟,临近硬骨质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少。这种柔软的膜性颅腔与较为坚硬的骨性颅腔会逐渐发生变化,使之有利于接下来的发育。这样,我们就很容易了解。为何一般人会有成人颅骨最后会完全固定、无法活动的误解。
第六节行为与学习障碍
学龄前或在校学生最常见的颅骶椎功能障碍就是枕髁压迫。很多行为或学习的问题就是源自枕髁压迫。这些行为或学习的问题包括:多动症、异常的恐惧或注意力无法集中一段合理的时间。
这些问题在解除枕髁压迫后,会有戏剧性的转变。例如原本是多动的小朋友会在几分钟内(或矫正完成后)在治疗床上睡着。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即使枕髁压迫现象复发,让多动的问题再度出现,只要重复治疗,问题就会解决。根据我们的经验,只要短期的治疗,疗效就可以长久持续下去;而我们所谓的短期治疗从未超过四次。截至目前,我们所随访对象中,有些患者已有五十年的时间,原有的过去与枕髁压迫的情况都不曾复发。
至今,我们已成功治愈了五十多位小朋友,我们正准备将这些小朋友的治疗过程与结果编辑出版。此外,我们在英国也训练了一批整骨师。以类似手法治疗多动症的儿童。至今,他们的治疗成效也肯定了我们的做法与技术。
的确,有些多动症的儿童可以用饮食限制法或其他的方式改善症状。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以下两点来说明:
1.我们从未坚称颅骶椎系统功能异常是所有过动问题的原因。
2.但是,若考虑颅骶椎手法调理术所产生的生理性效应是如此的深远、广泛(改善迷走神经、脑垂体功能等),或许你就会认为将颅骶椎系统功能障碍视为特定食物不能耐受、低血糖等,类似问题的病因是相当合理的。从我们的治疗经验来看,我们认为枕髁压迫不仅与过动行为有关,还与小儿的异常恐惧感有密切的关联(虽然较少发生)。
所有使用在这些小朋友身上的技术都是无害的;请放心地尝试这些手法并观察患者的改变,这些技术绝对不会对小朋友造成任何损伤或后遗症。
我们以治愈无数患有阅读障碍或称读写障碍的小朋友。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约在12岁左右,我们所遇过年纪最大患者是26岁。我们发现这些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约(65%)都是因为颞骨或枕骨乳突缝功能障碍所致。近半的患者在矫正其颞骨的问题后都能改善。
最近,有一个15岁的患者,经过四次矫正右侧颞骨内旋动作的治疗后,已经可以享受阅读的乐趣。他高兴的说:“现在我已能看懂所有的字。”这样的进步与转变,从第一次的治疗就开始了。但在初诊时,我们仅仅是治疗部分颞骨的问题而已。患者指出,在治疗前,他只能看到或看懂每个英文字中的几个字母。他的特教老师陪他完成整个治疗过程,并亲眼目睹了他的进步。
我们从不坚称所有过动、异常恐惧或阅读障碍等问题都应归咎于颅骶椎系统功能障碍。但是,若将颅骶椎系统异常视为上述问题的原因,那么,完成矫正后,就可以观察到脑部功能有立即而戏剧性的改善。因此,我们几乎可以说,颅骶椎系统功能障碍是多动症,异常恐惧或阅读障碍等问题的病源。
七脑性麻痹
至今,我们以治疗过十四位脑性麻痹(脑瘫)的小朋友。面对这些小朋友,我们采用多元的策略,例如,在松弛颅部受限的同时,也松弛其他部位的受限(筋膜与肌肉)。治疗过程中,尽管他们的症状很多,但至少在痉挛这方面我们从未失败过。有些小朋友在治疗后,其改善的情况只能用戏剧化来形容,部分小朋友几乎完全摆脱了痉挛性偏瘫的困扰。以下三位就是其中的案例:
一、病例1
第一位是个三岁半的小朋友,他有右侧痉挛且偏瘫的问题。他行动的方式就是在地上爬,他侧移的方式就像只横行的螃蟹(提琴蟹)。他可以用左手、左脚去拖动落在后方的右手、右脚。他可以外展左侧手臂与下肢,然后用力内收,将身体往左侧移动。他不仅有斜视问题,还有吞咽困难的麻烦(所有食物一定要先以果汁机打碎)。后来才知道,他身上很多部位有持续性疼痛。这些部位包括头部、右手、右脚及右侧横膈。
在三次的治疗后,他站了起来并戏剧性的开始行走,历经三十次的治疗后,他直立而行的方式与平衡能力变得更好了,四肢也有很好的精细动作技巧与协调能力。他跟家人使用和咀嚼同样的食物。他不再需要特别的照顾。她甚至告诉我们,所有住在他体内,让他疼痛的人,都已经走了。
当特别疲惫时,他的右眼偶尔还会斜视。所有这些变化,都在开始治疗后的第一年内发生。这个案例的治疗关键在于他的左侧冠状裂。此处严重受限并下陷,经过前三次的治疗后,左侧冠状被裂被松开了,下的陷地方也凸了出来。就在第二天凌晨四点,他摇醒母亲说想走路。接下来,他真的就像常人一样走路。他现在还能骑自行车并参加舞蹈课。
二、病例2
第二位是位九岁的小女孩。右侧前臂与手部的痉挛是最困扰她的地方。她右脚的痉挛情况较不严重,但右脚的长度与周径却较左脚小。她可以直立而行,但是相当吃力。她左侧冠状裂的问题与上一个案例相似。我们找到这个问题也解决了。于是的她痉挛的问题马上有了戏剧性的改变,现在她只有较短小的右下肢需要应付;她右手的细微动作协调性变得好极了。正在接受整骨方面的治疗,用以调整因为右下肢短小所引发的骨盆功能障碍。
三、病例3
第三位是一个患有痉挛型四肢瘫痪的五岁小女孩。她甚至无法蠕动或爬行。检查发现,她的额骨下陷并潜入顶骨前缘的下方。我们松弛了她的冠状裂受限,而她痉挛的问题也有了戏剧性的改善。经过八个月的治疗后,她就能爬能站了。现在她已经可以走路和攀爬了。
其余11个案例也有很好的改善。我们认为这些患者中,有些人只要找到关键损伤并加以治疗,他们症状将会有明显的改变。
八自闭症
目前我们已经治疗过位被诊断为自闭症的患者。我们并不认为这些儿童都有自闭症的问题。
这些儿童中,其行为上较符合典型自闭症标准的患者,颅骶椎系统似乎有相同的受限模式。我觉得这样的情况十分可疑,于是我就找来63位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进行一项单盲实验,这些儿童的家长大部分都是自闭症家长协会的会员。
治疗前,这些儿童都由博纳-吕蓝博士,(Dr.BernardRimland)进行检查并分级排序其严重度。我以三种衡量方式,针对不同的问题来给分。第一是膜性受限程度,第二是骨性受限度;给分的范围是0~10分(0分是没有受限,10分是最严重)。第三个量测对象是颅骶椎系统的驱动内能;给分的范围是-3~+3分。
那些在行为上似乎有精神分裂症倾向的患者,其颅底椎系统并没有严重地受限或内能升高的现象。事实上,刚好相反:这些患者其颅骶椎系统的边界并没有严重受限,但却几乎感应不到整个颅骶椎系统的节奏性脉动。
以动态测试检查颅骶椎系统时整个系统会如礼行仪式一般作出应有的动作,但本身固有或内在的脉动特性却不明显。因此,带有较多精神分裂症倾向的患者,我的评估结果大约如下:膜性受限程度不高(0分、1分等),但在驱动内能这个项目就很低,甚至是负分,(-3分、-2分等)。
不同于较有精神分裂症倾向的儿童,带有较多自闭症特质的儿童有较高的膜性受限。(+9分、+10分等);驱动内能的分数也很高(+2分、+3分等)。就颅骶椎的功能障碍来说,患有其他类型行为异常的患者主要受损形态为骨性受限并且以局部受限的方式居多。
骨性受限的感觉较为强韧。相比之下膜性受限就叫有弹性感而且会屈服于外来的测试力道。根据我们的经验,较符合典型自闭类型的患者,其膜性受限(指硬脑膜)的特质较为明显,而且在这个膜性受限的环境内有较高的内能。
这些研究是将博纳--吕蓝博士的评分方式与我的评分方式(膜性受限项目)做相关程度的测试,信赖区间为99.9%。尽管这是一个初步研究(未来将会持续并扩大),但目前看来,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值得期待且大有可为。
从这些初步研究上,我不觉得精神分裂与颅骶椎系统功能受限有病理上的关联。对于自闭症,应该也是这样。根据我们治疗的经验,我们认为自闭症与精神分裂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位患者身上。当有些自闭症儿童对颅骶椎手法调理术会有良好反应时,部分小朋友精神分裂的特征却似乎越来越明显。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
阅读源清老师对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颅骶系统探索的相关文章:
1、反射整合不全、多动、学习困难~颅骶疗法在身心平衡发展中的探索(一)
2、牙齿发育异常、脊椎侧弯~颅骶疗法在身心平衡发展中的探索(二)
3、前庭失调、平衡感、听觉、晕车~颅骶疗法在身心平衡发展中的探索(三)
4、(上)视觉失调、阅读障碍、鼻炎、口呼吸、自闭症~颅骶疗法在身心平衡中的探索(四)
5、(下)视觉失调、阅读障碍、鼻炎、口呼吸、自闭症~颅骶疗法在身心平衡中的探索(四)
6、(上篇)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好~颅骶疗法疗法在身心平衡发展中的探索(五)
7、(下篇)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好~颅骶疗法疗法在身心平衡发展中的探索(五)
倾听颅骶的潮汐
源清
工作室地址
南宁市东葛路18号嘉和自由空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33.net/etxsjz/6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