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
我们又见面啦~
新鲜干货奉上!
.1.5
前言
在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儿童视力与眼病早期筛查干预技术学习班》中,医院的王乐今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先天性眼球震颤治疗新技术》的主题演讲,下面是王乐今教授演讲的主要内容。
王乐今
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民族医药协会眼科分会副会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在《先天性眼球震颤治疗新技术》(上)中王乐今教授跟我们讲解了眼球震颤的分类、诊断及先天性眼球震颤手术治疗方法,在接下来的这篇中,将会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讲解,以及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新疗法的试验使用情况。
先天特发性眼球震颤
先天特发性眼球震颤的特征:
1.先天发病,多见于男性,有遗传倾向,多数为X连锁遗传;
2.眼球震颤多为冲动性,有快慢相之别;
3.有典型代偿头位及明显中间带;
随着年龄增长,震颤减轻,一般5~7岁的时候有所减轻,7岁的时候平均减轻一半。
病历分析:病例1
患者是个7岁的小女孩,出生后发现眼球震颤及歪头视物,尤其是看远的时候,特明显。
视力检查数据:右眼0.1,左眼0.3,屈光均为+1.0D,双眼视力时歪头0.8,头正0.4;
眼位检查:映光正位;
眼球运动检查:眼球运动不受限,表现为眼球水平冲动性震颤,右侧震颤慢;
眼震值:6mm;
代偿头位:面向左,视线向右;
头位扭转角:面向左转30°;
同视机检查:融合点0°,自觉斜角=他觉斜角;
三棱镜加马氏杆检查:检查距离5m,33cm,REF注视(5m)+2Δ,(33cm)-2Δ,LEF注视(5m)+2Δ,(33cm)-2Δ;
Titmus:″
手术:右外直肌退后7mm,内直肌缩短5mm,左内直肌退后5mm,外直肌缩短7mm
术后:Titmus40″,对比敏感度有所改善。
病历分析:病例2
患者是名6岁的小女孩,自幼发现歪头视物。
视力检查:右眼0.3,屈光+1.5D,左眼0.5,屈光+0.5D,双眼视力歪头时为0.6,头正1.0;
眼位检查:映光正位;
眼球运动:眼球运动不受限,为旋转性震颤;
代偿头位:头向右肩倾;
同视机检查:融合点0°,自觉斜角=他觉斜角;
三棱镜加马氏杆检查:检查距离5m,33cm,REF注视(5m)+2Δ,(33cm)-4Δ,LEF注视(5m)+2Δ,(33cm)-4Δ;
眼底:右眼外旋,左眼内旋(下图)
Titmus:″;
手术:右眼下斜肌前部切断,左眼下斜肌前部切断;
术后:斜视消失。
病历分析:病例3
患者是名10岁的男孩,自幼歪头视物。
视力检查:右眼0.6,屈光+1.5D,左眼0.6,屈光+1.0D,双眼视力歪头1.0,头正0.6;
眼位检查:映光正位;
眼球运动:眼球运动不受限,眼球混合冲动性震颤,右下方震颤慢;
手术:右外直肌退后7mm,内直肌缩短5mm,左内直肌退后5mm,外直肌缩短7mm;
术后,出院检查:视力ou1.0;
代偿头位:面转头位明显改善,仅残留下颌上抬;
眼位:正位;
眼球运动:运动不受限;
同视机检查:融合点0°,自觉斜角=他觉斜角;
Titmus:″。
病历分析:病例4
患者是一名23岁的男性,自幼眼球震颤及歪头视物。
视力检查:右眼0.3,屈光-0.5DCX90°,左眼0.01,屈光+0.5DS,双眼视力歪头时为0.4,头正时是0.6;
眼底检查:左眼视神经萎缩,右眼内旋,左眼外旋;
眼位检查:映光OS-15°,外旋眼-右眼为注视眼;
眼球运动:各向运动不受限,震颤类型为混合冲动型震颤;
代偿头位:头向左肩倾,面左转,下颌上抬;
同视机检查:他觉斜角-15°;
三棱镜映光法:检查距离33cm,REF注视-40Δ,LEF注视-40Δ;
Titmus:>0″;
诊断:先天特发性眼球震颤合并外斜视左眼视神经萎缩;
手术:双眼外直肌后退8mm,双眼下直肌后退5mm,右眼上斜肌前部肌腱切断;
出院检查:视力ou0.6,代偿头位小时,眼位正位,眼球运动不受限,同视机检查他觉0°,Titmus0″。
病历分析:病例5
患者是名7岁的小女孩,出生后发现眼球震颤。
视力检查:右眼0.1,屈光+4.0D,左眼0.3,屈光+2.0D/+2.0DCX90°,双眼视力0.3;
眼位:映光正位;
眼球运动:眼球运动不受限,眼球水平钟摆性震颤,无中间带;
代偿头位:无;
同视机检查:融合点0°,自觉斜角=他觉斜角;
三棱镜加马氏杆检查:检查距离5m,33cm,REF注视(5m)+2Δ,(33cm)-4Δ,LEF注视(5m)+2Δ,(33cm)-4Δ;
Titmus:0″。
出院检查:视力ou0.4,眼球震颤幅度及速度减轻,Titmus为″,对比敏感度有所改善,眼位正,眼球运动不受限,同视机检查融合点0°,自觉斜角=他觉斜角。
先天性眼球震颤治疗新方法
先天性眼球震颤除了之前说的两种分类,还可以根据致病基因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虽然目前针对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治疗方法,有手术(中间带移位术和本体感受器切除、破坏术)和非手术(三棱镜、矫正屈光不正、角膜塑形镜、药物)的方式,但均缺乏直接有效的治疗措施,那么有没有一种新的治疗CN的方法呢?
动物实验
对于新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治疗方法,我研究了很久,突然有一天,我想起了“功能性神经点刺激技术”这个实验,就想着能不能用FES与眼肌结合,设计出眼球需要的IEMES(ImplantableExtraocularMusclesElectricalStimulator)?
为此我们用猫做了一个动物实验,尝试人为制造眼球震颤,然后利用一个自制的小装置(下图)进行监测。
我们在给予点刺激0.6~1s后,可观察到肌张力明显的变化。
肌张力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在1.25hz时达到最大随后开始降低。
人体试验
在做完动物实验之后,我们申请做了一个人体试验,在做之前我们利用EyeLink0桌面眼动仪对眼震病人和正常人的眼球情况进行对比,对比情况(如下图);然后利用神经外科的L型迷走神经刺激电极和T型测试刺激器进行刺激试验。
试验的步骤如下:(1)常规手术暴露右眼内直肌及外直肌,分别将2个电极缠绕在2条眼外肌肌腹部;
(2)患者坐起,调整下颌托高度,使双眼水平视线正对眼前1m处屏幕上的光标;
(3)调节刺激器电压、电流、频率。固定其中两项,在患者无任何不适情况下,增加电压或电流或频率;
(4)试验结束,取出电极。
试验结果
1.FRMD7型
FRMD7型患者在正常情况下,震颤的频率和幅度较大,如下图。
通电后,两个刺激完全叠加后结果,如下图,震颤的频率和幅度均有所改善。
2.白化病型
通过电极刺激的前后对比,我们发现对于白化病型的眼球震颤,这种疗法效果虽然有,但是没有FRMD7型显著。
3.试验小结
结论
IEMES可显著降低运动缺陷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的震颤频率、震颤幅度,提高黄斑中心凹注视时间,有望成为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新方法。
精彩文章:
王乐今:先天性眼球震颤治疗新技术(上)
年末回顾
眼科会议干货精彩汇总
李晓清:弱视治疗领域的一些进展(下)
李晓清:弱视治疗领域的一些进展(上)
吴夕:儿童弱视治疗中的光学矫正问题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33.net/xsjzss/1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