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练瑜伽的时候发现,训练时间较久的人,其脚的形态结构都较规整、健康,而刚开始接触瑜伽的人,脚多是各种各样的,最突出的就是大拇指与小指——大拇趾向第二趾靠近甚至把第二趾挤歪,小趾紧紧的靠近第四趾,无法通过自己控制将其分开。当瑜伽练习一段时间后(半年以后),每人的脚趾形态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说起这一进步时,多数人都是侃侃而谈,一脸喜悦。
足部健康是行走的前提。行走又是人们每天最常进行的活动之一,虽然行走对普通人而言毫不费力,但通过观察老人和小孩我们会发现,行走会给人带来多大的挑战。幼儿需要11-15个月来学习站立和行走,老人最终需要借助拐杖或步行器才能独立走动,没有什么比我们通过自己的力量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更能体现独立的水平和对高品质生活的理解。幼儿通过足底感觉的建立并不断强化,最终站了起来,且不断尝试,学会了独立行走。老人足部最先老化、僵硬,足底感觉逐渐尚失,最后,曾经轻易完成的独立行走成为难事,这算是人生的闭环之一吧。
行走要求足部必须具有足够的柔韧及排列恰当的结构以吸收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和适应地面的各种空间构型。此外,行走还要求足部有一定的刚性,以承受强大的推进力。当足部的骨性结构排列紊乱时,其刚性和柔韧都会被破坏,以致足部的适应能力变差。
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使足部缺少必要的调整刺激因素,致使维持足部形态的肌肉萎缩。一些人类学家甚至声称,将来人类的脚会退化为残疾。现在,一些城市居民还能够光脚在海滩或岩石上行走,这种回归原始社会状态的行为,十分有利于恢复足部的形态结构。
下图是最常见的足部结构异常,就是通常称的拇外翻。拇外翻是大拇趾本节凸出于足内侧的结构异常,其核心特征是拇趾相对于身体中线的进行性外侧偏离,虽然这种异常看似只涉及跖趾关节,但拇外翻的病理学通常涉及整个足弓的改变、第一跗跖关节(音同夫直)的向内成角以及双下肢的受力均衡的破坏。
具体的说就是,骨盆歪斜会使双下肢所受压力不均,压力大的一侧足弓形态先遭到破坏,通常跟腱也会撇向小腿肚外侧,在此状况下,作为身体受力终点的大拇趾,长期下来会将跖骨顶歪,在趾跖(音同直)关节处出现外翻。为避免单侧致残,人体的代偿机制发挥作用,让另一侧也承受类似的异常受力,于是最终双侧均出现拇外翻,且一侧较列一侧明显。反向可推,姆趾外翻的人骨盆一定是歪的。因此治疗上必须还原整个异常结构,骨盆、下肢等,并且非调整足弓不可(若足弓韧带长期受力松弛,使用足弓垫也是必要的)。
拇趾外翻,通常伴有局部肌腱韧带无法支撑的张力。如果发展到最后选择用手术方式切削骨头来调整,在局部承受的张力未移除的状态下,除了穿鞋较方便以外,有的甚至出现疼痛加重。正确的治疗,应当是还原整个骨架的受力关系。一开始的工作便是将足弓拆解松开,凸出脱位的骨头才能规整复位,继而调整骨盆和下肢,正确的受力系统才能还原。
如何防止拇外翻的发生或自己怎么通过努力来改善呢?
1、发现自己的双脚受力异常,看看常穿的鞋,鞋底的磨损情况。(发现是改变的起点)。
2、少穿对脚趾活动有限制的鞋袜。
3、选择鞋底柔软的鞋。(增加足部调整刺激因素)
4、经常用手将拇趾与第二趾分开,并控制脚趾的开合。(可考虑使用分趾器)
5、踩花生球在足底滚动。
6、走路时,留意最后用大脚趾蹬地(不太容易哦)
图片显示走路时,脚底与地面的接触过程及力量在三个足弓的传递顺序。
因为训练,所以经常会听到很多人拿遗传说事,其实真没必要。当接受了这一观点,也就将改变的这条路堵死了,欧美健美很牛,会说那是基因好,此时就认定,即使通过努力也无法练就完美体型;有人会说长辈的脚也是拇外翻,也就暗指,即使努力,最后也还是会像他们那样拇外翻…………面对类似的想法,我通常一脸蒙蔽,只能祝其好运了!
不要等到拇外翻发展到非做手术不可时,才想着为自己的脚做点什么,因为一旦发展到哪一步,你将面对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的恐惧、术后疼痛的折磨、失去自由(1月左右)、以及术后是否复发的担忧。而且可以肯定的说不正常的代偿模式已经建立,即使手术矫正了,其复发的概率也是及其大的,因此,乘目前还没发展到那一步,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gou33.net/etxsjz/5978.html